鲜食玉米因口感甜、糯、嫩、香,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我省重点建设冀西北糯玉米区、冀东甜玉米区、雄安糯玉米区、冀中南甜糯玉米区四个鲜食玉米主要产区,2022年计划种植面积41万亩。
当前,鲜食玉米的春季备耕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受品种特性影响,鲜食玉米在出苗率、苗期长势、抗病虫性等方面都弱于普通玉米,需要制定更加精细的栽培管理措施和病虫草害防控方案。结合我省鲜食玉米的生产实际,现就品种选择、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整理,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广大农户科学安排备耕生产提供指导。
1、品种选择
鲜食玉米口感分为超甜、甜、甜糯、糯等,可根据各地消费习惯和销售情况选择种植。为保障质量,应选择正式审定的品种,大面积种植前须进行试种观察,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环境、长势较好的优良品种;另外,要注意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以保障陆续供应。
2、种子包衣
种衣剂中一般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和微肥,可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抗病能力。种衣剂选择用戊唑醇、精甲·咯菌腈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可防治丝黑穗病和苗期根腐病;选择含有噻虫嗪-溴虫氰酰胺、噻虫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成分的杀虫剂,可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虫害。
3、隔离种植
为防止串粉造成的品质降低等问题,建议隔离种植。(1)空间隔离:同一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并与其他品种空间隔离300米以上;(2)时间隔离: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播期间隔15天以上;(3)自然屏障隔离:利用山岗、树林、村庄等自然屏障隔离。
4、适期播种,合理种植
为获取较高种植效益,我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夏播玉米地区可采取春-夏季播种一年两茬的种植模式。为争抢农时,春播可采取覆盖薄膜适当早播技术,土温稳定在 12℃以上、土壤持水量在70~80%时(我省中南部地区在3月下旬至4月初)分2~3批播种,播种后覆盖地膜,用土压实。夏播可在4月底5月初直接播种第一茬,一般生长期85~90天,至7月中下旬收获;7月中下旬播种第二茬,生长期一般在75~80天。播种可采取宽窄行或等行方式进行,宽窄行行距为宽行80cm、窄行40cm,等行距为50~60cm,株距30~35cm,实际收获有效穗数3000~3500株/亩。
5、水肥管理
春季播种前须洇地造墒,保证土壤含水量,提高出苗率。平衡施肥,用足基肥。每个生长季施商品有机肥200 kg,施纯氮(N)14~16 kg,硫酸钾(K2SO4)12~14 kg,五氧化二磷(P2O5)6~8 kg,施用方法是有机肥、磷肥、钾肥一次性用作基肥,氮肥施用一般为基肥30%、苗肥20%、穗肥50%,苗肥4~5 叶时施用,穗肥大喇叭口期施用。
6、浅播种
鲜食玉米一般出苗势弱,顶土能力差,播种深度不宜过深,2~3cm为宜。
7、播后及时喷除草剂
播后苗前及时喷封闭类型除草剂,可选用乙阿合剂、乙草胺、都阿合剂等,田间湿度过大时不宜喷施,沙土地要适当降低药量。苗后茎叶除草剂,3~5叶期喷施,可选用莠去津、硝磺草酮等。烟嘧类除草剂易产生药害,需慎用。
8、晚定苗
建议4~5叶期定苗,结合定苗间除病株,如矮花叶病、粗缩病、丝黑穗病等病株;5~6叶控水、控肥蹲苗。
9、蛀穗害虫防控
鲜食玉米蛀穗害虫为害严重,影响果穗商品性,需重点防治,我省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一般长出果穗后,可在花丝上滴药、抹药、撒毒沙或喷药防治,建议选用Bt粉剂、白僵菌制剂、多杀霉素(菜喜)、抗生素类(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低毒杀虫剂在吐丝期喷雾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需严格遵守药剂说明中推荐的用量并注意保持安全间隔期。
10、采收
春播鲜食玉米一般在吐丝后18~22 天采收,秋播一般在在吐丝后20~25天,结合外观做到分批采收。采收后处理时间对口感影响较大,一般在清晨或上午进行采摘,采后应尽快完成保鲜贮存、加工处理等工序并上市销售。
由于各地玉米种植区域物候条件、种植规模、种植习惯等存在差异,具体实施技术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